真環保還是假環保 《棄油換電》真的有用?

圖片1

雖然標題這麼寫,但筆者可以在開頭第一段就下結論:電動車並沒有比較環保。
但畢竟不管是電動機車、電動汽車,都如雨後春筍般不斷冒出來,這個趨勢似乎無可抵擋,如果沒有環保理由在背後支撐,難不成只是一場連政府都參雜其中的龐大利益遊戲?

原汁原味的內容在這裡

到底什麼是環保
想要知道某樣產品、某種物質、某些行為到底環保不環保,首先我們得要搞清楚什麼是環保。空污話題最近吵得沸沸揚揚,減少空氣污染算不算環保?算,但環保並不是只有空氣污染或者碳排放減少那麼單純。

所謂的「環境保護」是以大自然和人類福祉而保護自然環境的行為,除了空氣污染、廢棄物生產、環境破壞,甚至是氣候變遷與生物多樣性喪失,都是在環境保護的考量範圍內。

圖片2

▲並非只要對環境有幫助的行為,都能算進環保的範圍內。

簡單來說,一項新措施如果改善了空氣污染,卻造成有毒廢棄物增加、能源消耗提高…等不良影響,那麼就不能驟然論斷該措施是環保的。必須要將該措施造成的各種後果量化,綜合判斷對自然環境是好是壞,才能夠下定論說這項措施是環保的。

環保牽連甚廣不易認定
可事實上,想要清楚判斷一項改變、一項措施、一項技術對環境保護有沒有幫助,這並不容易。很多後遺症得要到數年,甚至數十年之後才會為人察覺。再者,對大自然的影響想要全部量化,這難度太高,大多數情況下都只能僅憑粗淺預測和推斷頭痛醫頭腳痛醫腳。

所以塑膠垃圾氾濫,就開始推行減塑、呼籲消費者不要用塑膠袋或塑膠吸管,改用環保提袋或不銹鋼吸管。可是製造環保提袋與不銹鋼吸管所消耗的大量資源,同樣會造成問題。兩害相權取其輕,卻沒人告訴我們兩害到底誰輕。

電動車可改善空污
電動車也陷入了這個困境,各國努力推行電動車其實不只是為了解決碳排放跟空氣污染的問題。還有產業發展與能源自主權的戰略考量,強國都不想要在電動車領域上落後,也不希望能源話語權被綁在石油輸出國手上,全力發展電動車勢在必行。

圖片3

▲發展電動車除開空污考量,還有能源自主權的因素參雜其中

類比台灣,能源全數仰賴進口的情況下,原油安全存量60天,煤炭安全存量180天。棄油換電雖然無法改變台灣沒有能源自主權的現況,但多少也可以增加危急時的餘裕,似乎是好事?筆者畢竟非戰略專家,這個話題僅僅帶過就好,還是不要深入探討為妙。

回到電動車不環保的話題,電動車是否能解決空氣污染的部分問題?當然可以。電動車本身沒有排放,這個沒什麼好質疑的,電力取得當然也會有碳排放。但根據工研院機械所副所長王漢英團隊的研究,同樣從原料產地開始計算,到提供車輛行駛為止,電動車的能源效率為20.1%,高於汽油車的14.6%,換句話說,電動車碳排放量較低。

此外,移動污染源管理難度高,電動車將污染源集中在電廠,管理監控難度將會降低。至於將污染源移至郊區,讓大自然有時間消化逸散污染,在土地廣袤的國家是有明顯效果,在臺灣則未必那麼有效。但總體來看,此舉還是有正面效益。

圖片4

▲移除都市移動汙染源,將污染轉嫁到郊區的固定污染源,多少還是有幫助的

電動車仍不環保
根據 聯合國國際資源專家小組2017年報告指出,若在燃煤火力發電佔比超過7成的國家推行電動車,反而會讓空污增加。以2017年為例,臺灣發電燃煤火力佔39.2%,且未來會持續調降,因此電動車將空污轉移到發電廠後,對碳排放與空污控制有正面幫助。

圖片5

 ▲以臺灣燃煤發電的比例來看,推行電動車有助降低空污

電動車雖然不用內燃機,不需要燃燒石化燃料,可是卻需要電動馬達,也要電池。生產這兩樣重要零件所造成的污染,同樣需要被關切。

製造電動馬達內的永磁磁鐵需要稀土元素,開採稀土元素會造成極嚴重的環境污染。雖然說95%的稀土元素都產自中國,中國的環境好像跟臺灣沒什麼關係…。然而地球畢竟是個封閉的生態圈,不管哪邊受到嚴重汙染,遲早都會對全體人類有影響。

圖片6

▲製造電動車馬達所需稀土元素的開採會造成污染

去年全球汽車總銷售量約9000萬輛,其中只有100萬輛是電動車,這已經造成稀土元素大漲,很難想像有一天9000萬輛都是電動車,稀土元素的開採會造成何種後果。

鋰電池回收同樣是個嚴重問題,臺灣目前沒有鋰電池回收再利用的能力,回收的廢棄鋰電池多送至境外處理。但即使歐盟國家,鋰電池回收比例也不到1成。鋰電池若棄置或掩埋,會造成非常嚴重的空氣、土壤、水源汙染,不可不慎。

至於電動車製造碳足跡,由於資料不足,因此暫不討論。但光憑著前面提到的兩項問題,就無法確切的肯定電動車是環保交通工具。

電動車無用論?
所以電動車對改善空污有效,對環境保護則難判斷好壞。那為什麼世界各國還要大力推行電動車,並且多數說詞都認為對環境是有幫助?

其一,溫室效應是當前非常急迫的議題,全球暖化影響有多大相信絕大多數的讀者都有感受,北極圈冰層融化、海洋溫度提升、極端氣候明顯…等等,都在證明減緩暖化速度的重要性。電動車作為其中一項手段,是有推行的必要。

圖片7

▲全球暖化日趨嚴重,影響一年比一年明顯,必須要盡快因應

而大量生產電動車後續可能帶來的汙染該怎麼辦,答案是:技術進步。

這可不是一廂情願的幻想,稀土元素開採污染的確是個問題,不過新配方的永磁磁鐵已經開發出來,可以大幅降低稀土元素用量;鋰電池回收技術也不斷改善,更好、更便宜,可預見的未來鋰電池使用回收材料比例會大幅增加,導致鋰礦預估在2021年會跌價45%。

這些技術的進步,將會讓電動車大量取代內燃機成為合理而且可以實行的策略。電動車絕非無用,改善碳排放與空污有實質的價值在。但若要因此過度放大電動車的貢獻,形容成「環保」交通工具,甚至認為內燃機一無是處,那也言過其實了。

圖片8

▲作為手段,電動車有其作用,但別過度放大幻想成電動車是解藥

 

圖片來源:Audi、Tesla、Visualhunt

,,,

部分資料來自網路 ( 國王車訊 )

廣告

0 則回應 順序:

NEW電影情報

漫畫 » 看更多»

汽車 » 看更多»